教师道德修养与道德品质
来源:院办 作者:院办 日期:2020-04-22
1.道德修养:是指个人自觉地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意识和行为上所进行的自我改造和磨炼的活动,以及经过长期锻炼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道德修养实质:(1)社会道德必然性与主体选择矛盾。(2)在错综复杂的选择中作出正确的选择。(3)道德理性与主体欲望之间的矛盾。
2.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
3.马史思主义人性论:第一,人性是后天形成的,是由主体所处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第二,人性善恶是具体的、历史的。第三,人性善恶具有可变性。
4.教师道德修养的必要性:第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第二,为符合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需要进行道德修养。第三,道德品质的后天形成和可变性的特点,要求教师进行道德修养。
5.教师道德修养的可能性:第一,每一个教师都有道德修养的主观能力。第二,社会或阶级为教师进行道德修养提供了条件。第三,人性的后天性和可造性是道德修养的先决条件。
6.教师道德修养的方法:(一)理论学习的方法,(二)实践锻炼的方法(根本方法)
7.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双是道德修养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
8.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一)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二)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三)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
9.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和一贯表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