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行为:是指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产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的社会行为。
2.道德行为的特征:(1)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自的行为。(2)道德行为是道德行为主体自愿自觉的自我选择的行为。(3)道德行为是行为主体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3.道德容许行为:是指人们在道德活动中既不为现行道德所提倡,同时也不为现行道德所禁止,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为道德所许可的行为。道德容许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道德选煤类型。由此就有道德肯定、道德否定、道德容许三种道德行为。道德容许性行为是难以做出非此即彼的善恶判断。
4.依据道德行为主体朱同身份及道德行为发生的不同场景:全部的道德行为可分为职业道德行为、家庭道德行为和公共道德行为。
5.教师道德行为: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在其以教师身价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学生、学校、社会及他人的行为。
6.教师道德行为选择:是教师在面对两个以上的道德行动方案时,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愿自觉的判断取舍和决定一种道德行为方案的过程。
7.教师的价值冲突有以下几种形式:(1)由于社会或他人对教师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教师内心的矛盾。(2)由于教师改变角色而形成的新旧角色所承担义务之间的冲突。(3)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一个教师往往兼几种社会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赋予其不同的义务。
8.教师道德评价:是指与教师职业劳动相关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教师群体或个体一系列道德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9.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作用:(1)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中介作用。(2)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教育作用。(3)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裁决作用。(4)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维护作用。
10.教师道德行为评价的依据:(一)动机、效果及辩证关系。1动机是指行为主体在行为之前自觉追求的一定目的的愿望或意图。效果是佛行为主体的个别的或一系列的行动所产生的客观结果。2动机和效果的辩证统一关系。1)动机和效果在行为总体上是统一的。首先,动机和效果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其次,动机和效果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动机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转化为效果,而效果又会强化原来的动机,并刺激产生新的动机。最后,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一个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2)动机和效果的差异和矛盾。
11.教师道德行为的考察和判断:(1)注重行为动机的考察,是教师道德评价的特征之一。第一,善的动机表现在教师对动机的确立和方案的制订上的慎重和认真。第二,善的动机表现在行为进行中的积极态度。第三,善的动机还表现在对待已经发生的坏效果的态度上。(2)效果的善恶是教师道德评价的重要依据。第一,效果是客观的,其善恶性质相对于动机而言更明确,更直接。第二,动机和效果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动机和效果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第三,马克思主义重视效果在道谢评价中的作用,并不仅级是一时一地的效果,而是用发展的、全面的、联系的布点,考察与行为效果相关的各种因素,把某一行为的效果放在社会的环境中,站在历史的背景上,去分析善恶,进行评价。(3)实践是检验教师道德行为善恶的根本依据。第一,动机和效果产生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实现。第二,动机和效果的统一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过程。第三,实践的本质决定了只有实践才能从根本上检验行为的善恶。